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風濕性心臟病合併HOCM的手術治療

這個患者自從兩年前因為昏厥在內科住院檢查出來有風濕性心臟病
就一直在心臟內科拿藥
可是接下來幾乎每半年就因為心臟衰竭及肺炎等狀況就要來醫院住院

這一次因為實在晚上無法躺平睡覺又來急診室住院
內科醫師總算建議他應該來外科開刀了

問題出在這次的內科醫師沒有弄清楚他之前的診斷就貿然請外科醫師前來評估開刀
外科醫師也沒有弄清楚他這幾年的心臟超音波除了原先的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二尖瓣嚴重逆流之外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叫做HOCM 肥厚性阻塞性心肌病變 壓力差高達174毫米汞柱高
再加上嚴重的肺動脈高壓症, 開刀將會非常複雜
可是內科醫師卻跟病人講手術成功率超過九成
家屬與病人非常的信任所以答應接受手術

埃,  你看又來了
負責手術的外科醫師如何面對這種超乎能力範圍的的窘境?

病人滿懷希望的進去開刀
手術原本認為約6-8小時, 卻因為手術中發現
病人真的有嚴重HOCM以及無法逆轉的嚴重的肺高壓與無法修理的二尖瓣逆流
只好在第一次修補手術失敗後再重新做一次雙瓣膜置換手術以及心室中隔肌肉切除手術

這下子手術的時間變成20小時
整個手術後可以看到許多非常難止血的小出血從主動脈根部的血管補片嚴重滲出
果然病人使用了葉克膜與血液回收設備仍然無法挽救走向多重器官衰竭
家屬當然無法接受
即使醫師已經覺得這樣的手術可以離開開刀房已經是個奇蹟


檢討整個手術前後我們可以改進的地方竟然是內外科沒有做到詳盡的history taking
以及之前住院病歷的回顧
那麼這樣的病人開刀絕對不會這麼輕易的讓內科醫師解釋開刀的風險只有10%
也不會第一次手術的時候嘗試做二尖瓣瓣模修補而不是馬上換掉
也會認真的考慮是不是要在第一次心臟停止的時候做快又有效的經由主動脈的心室中隔肌肉切除
來解決主動脈瓣膜下的肥厚肌肉造成的嚴重主動脈狹窄

這個病例很難手術
即使最佳狀況手術的死亡率可能都超過20%
可是如果內外科可以更加小心的來做手術前的評估與討論
那麼病人應該可以得到更大的手術成功機會
您說是嗎???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再次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已經是超過一個世紀的手術
從最早的醫師將胸骨旁邊的內胸動脈拿下來接到人類左心室前壁的冠狀動脈
一直到發明體外循環機之後醫師可以不急不徐的在心臟停止跳動的情況下做連續幾個病灶的完美縫合

後來發明了不停跳手術
我們醫院率先使用了超過五十位病人
也練就了一些縫合血管後止血的必要技巧

最常遇到病人或家屬發問
醫師, 到底開完刀這個接合上去的血管可以用幾年
哈, 平均來說, 若使用內胸動脈做吻合手術的患者十年後暢通率可以超過九成
可是使用大隱靜脈做吻合手術的患者, 十年的暢通率就只有五成

所以我們一直會遇到十多年前開刀的患者因為以前接合的血管再度阻塞
再次因為胸悶胸痛檢查出來必須再次手術的狀況
可是, 一個開過刀的心臟再次打開傷口找到應該接合的血管
實在是一個大工程
比起冒一點險花一些錢做冠狀動脈支架
似乎還是風險大多了

所以大多數手術後再次血管阻塞的患者
幾乎都選擇支架手術
只有一些重大血管多處血管嚴重阻塞的患者才會由內科醫師轉介再度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好了, 家屬問我請問醫師開刀的危險性有多大
唉, 真難回答, 20% 吧,已經比正常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高了四五倍了
再次手術的困難度高, 由於嚴重沾黏以及必須避開重要還暢通的血管非常困難
一個不小心往往心臟上面就會千瘡百孔流血不止
醫師只能耐著性子將所有的沾黏小心分離
所以那一天我們進行的手術光是分離沾黏還要從嚴重沾黏的胸骨分出十六年前醫師放棄沒有使用的內胸動脈真是大工程
從十點半下刀一直到下午一點多才分離完成
呼, 平常時候應該都快接完所有血管了吧

第二個困難是,  心臟後壁嚴重沾黏心臟非常難抬起來
所以只好將心臟停下來整個心臟都鬆軟了之後
才開始分離心臟下壁後壁的所有沾黏
平白增加了心臟缺血的時間
可是又免不了

第三個困難
肥油包心
心臟上面的冠狀動脈沒有一條可以簡單找出來的
全部靠著心臟上面血管的紋路從一堆心臟表面的肥油中" 挖" 出來
有時候挖了許久發現血管只有1毫米
只能放棄
結果搞了兩個多小時竟然只接了三條血管

值得嗎???我心理嘀咕著
當然要好好的把每一條可以接的血管好好的接合
不容任何閃失

手術時間還是遠超過正常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病人
心臟術後有些水腫或許跟我找要接合的冠狀動脈時有些冠狀靜脈只能犧牲掉有關係也一定跟心臟缺氧過久有關

心臟功能在術後幾個小時都還可以
希望可以繼續保持下去...